2023年冬至,席卷山东的寒潮风雪刚刚退去。当大多数人在温暖的家中准备迎接元旦到来之时,聊城东阿的旷野上,有一群人在紧张有序地忙碌着。
这里是陇东—山东±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N2551铁塔组立施工现场。在这里,一基坚固的铁塔即将拔地而起。而这条横贯东西的绿色能源大通道的建设工作,早已拉开序幕。
陇东—山东±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全国首条“风光火储一体化”送电特高压工程,起于甘肃陇东庆阳,落点山东泰安东平,横跨甘肃、陕西、山西、河北、山东5个省份。在辽阔的中国版图上,在浩荡的黄河岸边,如“巨龙”般悄然伸展。当我们从地理视角观察这条“能源通道”,会发现其路线穿越高原、山地、平川等多种地貌,建设过程无疑需要面对并解决多种难题。
那这条蜿蜒千里的“巨龙”为何而来?让我们从羲皇故里——甘肃讲起。
甘肃,是连接古代中国与世界的走廊,是陕甘革命根据地所在地,也是国家重要能源基地。甘肃中东部地区的风能、太阳能资源十分丰富,新能源年发电量超530亿度,居全国前列。但因电力消费市场受限等原因,甘肃的新能源产业却发展较为缓慢,富余的电力无法有效消纳,迫切需要通过外送扩大消纳空间。
如何破局发展?位于陕甘宁三省交汇处的庆阳,成为答案的关键。这里是陕甘革命根据地“南梁精神”的发源地,也是国家鄂尔多斯盆地综合性能源基地和国家规划建设的14个大型煤炭基地之一,还是千万千瓦级“风光火储”多能互补综合能源基地——陇东综合能源基地所在地。庆阳,无疑是个红色文化和绿色能源交汇的“聚宝盆”。通过特高压远距离输送技术,将丰富的清洁能源送至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不仅可以扩大甘肃电力消纳范围、推动甘肃新能源发展重心向中东部地区转移,还能有效促进陇东革命老区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当我们站在泰山之巅,观望云海日出的盛景时,或许不会想到,点亮天街的是来自陇上高原的绿色电力。只需0.003秒,陇东的绿电沿着银线,穿越高山大川、低丘平原,从千里之外,直达齐鲁大地。作为东部沿海的经济大省,山东省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带来了旺盛的电力需求,2023年,山东电网度夏负荷10天破亿,度冬负荷8天破亿。
“十四五”期间,山东省经济社会呈现提质增效、稳中向好态势,全社会用电量、全社会用电负荷预计年均增速4.4%、4.9%。预计2025年,全社会用电量、全社会用电负荷还将分别达到8600亿度、1.45亿千瓦。
近年来,为保障电力供给、助力经济增速,山东借助特高压大通道积极接受省外来电,加快推进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增加一条能量满满的绿色电力大通道,为山东经济发展带来的将是十足的动力和信心。
它是保障电力安全可靠供应、服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工程,在促进甘肃资源优势转化和大范围优化配置的同时,有效提高山东整体供电保障能力。它是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的绿色工程,让我们更近的拥抱蓝天白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它是助力稳增长稳就业、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民生工程。陇东—山东特高压工程可带动投资超百亿元,提供就业岗位超万个。多方参与,合作共赢,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这是一场陇原与海岱的双向奔赴,在神州故土上书写崭新的故事。作为我国首个“风光火储一体化”大型综合能源基地外送项目,陇东—山东特高压直流工程的技术亮点同样值得关注。首先,工程设计的输电容量高达800万千瓦,足以满足一个大型城市的全部电力需求。甘肃作为线路送端,配置400万千瓦调峰火电,最小技术出力30%,这一比例将争取进一步降低;配套新能源建设风电670万千瓦、光伏380万千瓦;同时,原则上按新能源装机容量的10%、4小时配置新型储能。送端“风光火储”配置妥当,能源打捆外送“一体化”也就水到渠成。因为风电、光伏出力具有不确定性,新能源在这条“绿色线路”中主要发挥电量效益,提供50%直流送电量。火电作为调节和支撑电源,在新能源出力较小时,加强火力,名曰“顶峰”;当新能源出力较大时,减小火力,让路绿电,名曰“调峰”。可实现日内充放电的储能,一来可以在新能源大发时吸收富余电能,缓解消纳压力,解决弃电问题;二来在新能源小发时给予支撑,缓解电量不足问题。
陇东—山东±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每年可为山东提供超过360亿度电量,其中可再生能源电量比例不低于50%,实现了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与多能互补综合能源发电特性的协调匹配,也为“特高压+风光火储”一体化送出模式提供了典型解决方案。
临近2024年元旦,组塔施工第7天,陇东—山东±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山东段首基铁塔拔地而起。顺利完工后的电力工人趴在“绿龙”的脊梁上,露出了质朴的笑容。这笑容里,有坚强的铁塔,有蓝色的天空,还有我们对美丽中国、美好生活的自豪和期盼。(扬州瑞光防扭钢丝绳转发)